2023年,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只争朝夕的工作态度,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坚持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要求为工作统领,以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为重要引擎,结合“安财新经管”发展战略和“走出去、建平台、上水平”战略路径要求,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从价值塑造、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质量文化等多维度持续统筹推进综合改革,建立健全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一、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完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1.新工科、新文科引领新经管。坚持价值引领,坚持需求导向,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经管类专业教育,推动其它学科专业与经管类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着力在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等方面推进新经管向纵深发展。同时,加大新经管建设成果宣传力度。

2.深入开展“大思政课”建设。全面加强思政课程铸魂育人主渠道建设安徽财经大学2023年本科教学工作要点,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内涵建设,研制学校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完善专业类、专业、课程不同层面课程思政教学重点,建好用好教学研究中心、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等示范项目,推进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和数字化转化,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3.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贯彻落实省政府《实施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深化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教学改革,开齐开足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课程,推进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俱乐部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优化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评价,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不断提升“五育并举”工作成效。

4.稳步提升生源质量。发挥招生计划管理在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中重要作用,科学编制本科招生计划。开展高考综合改革研究,强化校院两级招生宣传,大力拓展招生宣传渠道,做好优质生源基地中学遴选建设,提升招生宣传实效性和针对性。严把录取“规定动作”,主动接受学校和社会各界监督,确保 2023年本科招生录取工作公开、平稳、安全、有序开展。

5.做好专业分流工作。根据《安徽财经大学普通本科学生专业分流管理办法(修订版)》,分转专业(类)、缺额计划征集、专业类内分流三个阶段,开展2022级专业分流工作。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注重特色拔尖人才选拔和培养,强化校内特色班、拔尖班、卓越班等建设。积极推进本科生辅修专业(学位)和“微专业”教育,建构人才培养立交桥。

6.做好学分转换及成绩认定工作。根据《安徽财经大学课程替代和学分认定管理暂行办法(修订)》相关规定,做好学生课程替代和学分认定工作,尤其做好出国、校际交流、创业、退伍复学等学生的学分转换及成绩认定工作,加强替代过程、转换过程和认定过程的监督与管理。

7.严格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授予工作。全面落实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对2023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尤其是,重点关注学科竞赛和分类教育模块学分完成情况。健全学士学位管理制度,抓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抽检,提高学士学位授予质量。

8.做好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根据托管帮扶框架协议的约定内容,结合托管帮扶县中(安徽省怀远第三中学、五河县高级中学)实际需求,充分利用校内优质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师资培训、教研指导、专题讲座、师生交流、志愿者支教等系列帮扶活动,推动帮扶学校改进管理体系、增强教师业务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加强一流专业建设,夯实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

9.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适时修订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优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坚持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加强学科专业布局顶层设计,围绕“数字经济”“双碳计划”等,增设体现交叉融合、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的新兴专业1-2个,主动调整定位不明确、特色不突出、条件较薄弱的专业若干。

10.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改革深度融合,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类各专业之间交叉融合,探索人文社科类专业与理工科专业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对标“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的标准,组织开展2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1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校内评估工作,大力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11.推进专业认证工作。对标专业认证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机制,建立产出导向的培养目标达成情况、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课程目标达成度情况评价和持续改进工作机制,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贯穿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

12.加强经济学类专业合作委员会工作。调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推动专业评估工作;进一步落实《安徽省经济学类专业合作委员会“新文科”建设工作方案》,强化校际交流合作,开展专项研讨,发布教学研究课题,举办“徽商经济大讲堂”。

三、加强一流课程建设,强化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13.强化一流课程建设。坚持质量为王、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开放共享的建设理念,依托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推动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考核等一系列改革,重点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关注第二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评审情况,根据评审结果拟定建设方案;做好第二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培育、遴选和申报;积极引入2-3家优秀课程平台,提升在线优质课程资源供给。

1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学习通”“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应用为重要抓手,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规范过程性考核标准,合理“增负”,提升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

15.注重新形态教材建设。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推动编写和出版新形态教材,重点鼓励编写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新发展、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新成果、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新内容的新教材。重视教材的选用与监管工作,坚决纠正教材“西化”倾向,保证马工程重点教材的使用和覆盖;聚焦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开发一批多介质、数字化、智能化、快速迭代的新形态教材。

四、加强一流师资建设,凝聚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

16.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优化基层教学组织体系架构,创新基层教学组织载体和运行方式,加大双跨(跨学院跨专业)交叉教学组织和虚拟教研室建设;持续推进“双基”达标和示范创建工作,积极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保障和提升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开展新一轮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换届聘任工作,加强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培训,助力教师队伍建设,夯实教学管理“最后一公里”。

17.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搭建教师培训研讨平台,以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技术为重点,分阶分类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搭建教师教学竞赛平台,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创”,为参赛选手提供全方位的教学培训、咨询与指导。做好第三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和第六届青教赛选手选拔和培育工作,举办第三届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和第四届校级移动教学大赛。搭建教师教学研究平台,以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为抓手,鼓励一线教师,围绕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开展研究。完成2022年度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结项验收工作;做好2023年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工作和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工作。

18.优化教师激励机制。修订《“教学终身成就奖”“教学卓越贡献奖”“教学杰出青年奖”评选及奖励办法》《教学成果认定及工作量计算办法》等系列教学文件,优化教学激励措施,健全教师荣誉体系,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本科教育教学中。同时,坚持成果导向,加强对高层次、高质量教学教研项目及成果奖励力度。

五、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狠抓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19.强化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管理。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对标对表做好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推动专业实验室、科研教学实验室建设规划,积极开展实验室建设项目入库遴选工作;追踪实验室桌面云系统、模拟法庭、人工智能实验室等项目建设进度,做好实验室设备修缮,强化实验室文化环境建设;大力推进实验室开放共享,提高实验室实验项目开出率、使用率和服务师生教学科研基本效益。

20.注重实践教学相关环节规范性。全面做好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实习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充分发挥其监管调控作用。强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优化实习实践教学条件,探索建设一批共建共享型实训实习基地。落实好“集中实习为主,自主实习为辅”基本原则,保障实习生安全和合法权益。做好2023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和论文抽检数据报送工作。

21.提高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效率。坚持以学科竞赛为引领,完善“课程-训练-竞赛-创业”四位一体的全链条实践教学新模式。做好各级各类学科和技能竞赛的组织、指导以及保障工作。尤其是,做好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的各项备赛工作。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升2023年学科竞赛获奖质量和层次。

22.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深化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经费资助、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过程管理。高质量组织开展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项目征集推荐以及参会保障工作。强化大创项目与科研、学科竞赛、创业实践等有效对接。

六、强化信息技术融入,推进教学管理服务数字化

23.推进教务管理数字化。围绕编制教学计划、下达教学任务、编制学期课表、组织学生网上选课、受理临时调(停)课申请等重点工作,迭代升级本科教务管理系统,持续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

24.推进学籍管理数字化。围绕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学分认定与课程替代、专业分流、学业警示、毕业审核等重点工作,以精准服务师生需求为导向,定制开发版块功能,优化工作流程,推进学籍管理数字化,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

25.推进考务管理数字化。围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全国性考试工作和期初补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考务工作等重点工作,持续推进无纸化考试和网络评卷,优化考务工作各环节,促进考务管理扁平化。

26.推进教学文案数字化。进一步加强对试卷、实验实习报告等教学文案的规范管理,提升文案归档、调阅等工作能效,优化并推进学校教学文案数字化工作。

27.做好相关人员数字化培训。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相关要求,聚焦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等5个方面,强化数字化培训工作,提高专任教师、教学督导、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服务人员数字化素养。

28.加强数字化环境建设。推进校级智慧教学平台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教学融合发展,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让数字技术为教育教学赋能;推进龙湖东、西校区智慧教室建设,提升现有智慧教室使用和管理功能,充分融合信息技术,建设课程教学新场景;推进龙湖西校区标准化考场建设。

29.推进语言文字工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重要部署,以信息技术推动语言文字工作创新发展,把“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作为师生共同目标。

七、优化质量保障体系,培育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

30.启动审核评估工作。研制《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召开评建工作动员大会,全面启动有序推进审核评估各项工作;对标新一轮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全面做好学校自评和学院自评的组织工作,组织撰写学校审核评估自评报告,为迎接2024年教育部审核评估现场考察奠定坚实基础。

31.建强教学督导队伍。落实落细校院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制度,检查教学秩序、把好课堂阵地、促进育人效果提升;完成新一届本科教学督导组换届工作;将校级督导按理、工、文分组,强化分类指导,精准提升督导能力;实施助力计划,让督导和青年教师结对子,助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实现以“督”为主到以“导”为主的转变。

32.教学工作委员会换届。根据《安徽财经大学章程》等有关规定,适时启动新一届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换届工作,切实发挥教学工作委员会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等重大事项中咨询、指导、监督、审议和评估作用。

33.建好教学质量文化。全面落实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筑牢教学质量底线;充分利用“教管服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加强各教学环节监控、评价和反馈,健全学校、院系、专业和师生四级评价、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全面建构“监控-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式融通化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不断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等其他原因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