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子的心理行为特征11(三)孩子教育问题形成原因15三、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16(一)用尊重唤醒离异家庭的孩子16(二)用真诚感化离异家庭的孩子17(三)用宽容理解离异家庭的孩子18(四)用示范塑造离异家庭的孩子20参考文献附录23致谢词25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要】:近年来,离异家庭孩子的数量大有增长的趋势,特别是离婚家庭的年轻化,致使小学里的离异家庭孩子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离异家庭中的孩子在学习、品德各方面不乏有出类拔萃者,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离异家庭子女在学校中的表现比较落后,成为学校工作的难点,若不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就有可能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日趋恶化,对其今后人格、情绪、认知等各方面发展产生影响。为深入做好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笔者在从事基础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通过访谈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对小学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形成原因及教育管理中的对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就小学离异家庭孩子教育及对策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关键词】:离异家庭;孩子教育;教育现状;教育对策引言近年来离婚者越来越多,而与此相对应的必然是离异家庭数量的不断增加,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都变成了人们眼中的“问题孩子”,这给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人初次向社会迈进。”​[1]​迄今进行的有关研究一致表明,家庭环境的性质和特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早期认知能力、社会性情感及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和家庭气氛有利于个体早期人格的健康成长;相反,不良的亲子关系,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缺乏对子女的监管,以及过分严格、易变或宽容的教养方式,则可能引发儿童青少年时期各种问题行为。与双亲家庭相比,离异家庭由于部分家庭环境剥夺,父母性别角色缺失,父母不良情绪,不良家庭环境,不良教育方式,社会舆论,家庭关系失调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从而容易对青少年成长产生极大的消极作用。美国伯明翰亚斯顿大学高级研究员埃利斯凯施莫博士在他的《单亲家庭》一书中写道:“影响离异家庭子女正常发展的因素很多,缺少父亲或母亲似乎是最次要的一个因素之一。缺少父亲母亲所产生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管教问题”。​[2]​可见,对离异家庭子女产生不利影响的并不是离异家庭这种家庭形式本身,它所形成的不良环境只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因素产生何种作用,导致何种结果,取决于家长本身与子女间的互动关系。

尤其是进入青少年期后,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虽然已由家庭转为学校,但并不能就此否认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作用。而且,正是由于进入青少年期后,青少年与父母对抗性增加,更需要进一步揭示父母抚养方式的特点,为家庭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材料。而目前国内仍然缺乏这方面的实证性研究。多数研究认为解体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教育的影响是消极的。因此,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的相关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通过个案追踪研究,对离异家庭孩子教育对策进行了进一步探讨。离异家庭孩子教育对策研究目的及意义在从事家教和实习的教学学习过程中,笔者接触了不少离异家庭孩子,甚至在个别孩子的管理方面笔者不止一次陷入了僵局,面对这一难题,引起了笔者的思考。“研究始于问题”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本研究也不例外,正是在对该离异家庭孩子教育对策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离异家庭孩子教育对策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拟对银川市某个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以一个案例的追踪研究来反应一个社会现状,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这十分令人忧虑,经调查,离异家庭的孩子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离异家庭的孩子及家长生活和学习状况的研究,制定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案。

使他们能够健康的生活和学习,寻找妥善处理离异家庭所发生的各类矛盾的解决途径。我们的目的是使离异家庭孩子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在大家的关爱下能健康的成长,并且发展的同样优异。2.离异家庭孩子教育对策研究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浅谈离异家庭孩子教育现状及对策的个案研究.doc,现实生活中的离异家庭数量呈上升趋势。这里所指的离异家庭包括离异后单方面抚养孩子的家庭,还包括离异后重新组合的家庭。离异家庭的增加,意味着生活在其中的孩子数量也在逐步增多。离异家庭是一个有缺陷的家庭,它对家庭每一个成员都会产生一种残缺感,特别是对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更大。笔者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不少离异家庭的孩子,受家庭不良影响和学校教育不当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产生心理异常,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行为表现让人难以理解,形成所谓的“后进生”,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研究的实践意义本文将对离异家庭的孩子教育对策进行初步探讨,希望对广大父母,尤其是家庭离异的父母及其子女有所帮助,深刻反映当今社会的教育现状。通过对离异家庭孩子的访谈,教育研究,总结出现有的教育形势,以便警示离异家庭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发展问题。

研究的理论意义此次研究不仅对离异家庭孩子和家长起着积极地作用,同时对他们在社会中的关注加以提高,这从某种意义上提高了知识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认识。离异孩子家庭教育国内外研究综述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离婚率大幅度上升,离异家庭的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国内外的研究都发现,离异家庭的孩子问题行为远远高出正常家庭的孩子,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压抑、孤独、烦躁、冷漠,而且他们往往学习不好、人际关系差、不守纪律、离家出走,另外,越轨和犯罪行为及心理障碍也较正常为高。可见,家庭结构是否完整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有重大的影响。当然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离异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备受困扰,不单是家庭内部,还有来自街坊邻居同学亲友诸方面的影响。对他们的教育成了小学教育中最突出、最特殊的课题。离异家庭的状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作为家庭小型化趋势代表的核心家庭开始了新的裂变。一大批只有母亲或者父亲,并由她或他携带未成年子女生活的离异家庭,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家庭形式加入到社会生活中,并逐步为人们理解和接受。近年来,离婚率在不断的上升,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离婚数从1979年的31.9万对增加到2000年的121.3万对,粗离婚率也从1979年的0.33‰上升到2000年的0.96‰。

这种离异家庭的存在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甚至许多的学者还进行了调查、测试,以此将离异家庭的孩子和双亲家庭的孩子进行对比。可是这些调查中,有些调查的抽样存在着不科学和不合理之处,有些调查结果的分析也带有某种偏见,这些偏见给社会、学校和家庭对这些孩子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起了误导作用,使离异家庭的孩子受到不应该有的歧视。我国一向是世界公认的婚姻家庭最稳定的国家,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化文明的提高,人们的观念开始多元化,不断有新的追求。最近几年我国的离婚率急剧上升,已引起普遍关注。据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国共办理结婚登记1098.3万对,办理离婚共有226.9万对,如此算来,全国离婚率高达20.7%;而近两年郑州的离婚率约为20%,尽管低于北京等地约50%的离婚率,但已经高出了河南省的平均水平。其中是刚结婚一年左右和四十岁左右较多,不过现在也出现老龄化离婚高峰。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研究离异家庭在国外较早的形成规模,引发的社会问题较多,欧美国家对离异家庭的研究较为重视,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因此欧美国家对离异家庭的研究相对成熟。在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特点方面,美国的休格()和麦克.莫特(Mc.)等人做过许多研究。

他们调查发现,单亲家庭的儿童在个性方面往往表现为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容易激怒、孤独、容易闯祸、甚至会自杀;他们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对父母产生愤恨。 关于离异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其研究成果也是比较丰富全面的。苏畅(1997)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初二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离异家庭儿童与完整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父母离异时间短的儿童心理。​[3]​痛苦水平高于父母离异时间长的儿童,这说明随着父母离异时间的不断延长,儿童逐渐适应了父母离异带来的各种变化,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恢复。这与(2000)的研究相一致,认为离异无论对于成人还是儿童而言都是一个压力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人都能逐渐适应,摆脱离异对他们的影响。 申继亮研究结果表明,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对个体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自尊得分显著低于完整家庭的儿童青少年,这说明父母离异对儿童青少年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自尊心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明显的消极影响;且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情绪得分显著低于完整家庭儿童青少年,消极情绪的得分显著高于完整家庭儿童青少年;研究结果还发现离异家庭比完整家庭儿童青少年感知到更高的歧视,离异家庭女孩的公正感得分显著低于完整家庭女孩。

​[4]​ 陈会昌等研究发现: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在品德类的三种行为特征上其平均比例与完整家庭子女的差别最大,主要表现为:撤谎或欺骗;做错事不感到羞愧;吹牛自夸等。以往的研究表明,离异单亲家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总体水平低于完整家庭小学生;离异单亲家庭初二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较低,其公德性、求实性、纪律性、集体性、孝敬性等多个因素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离异单亲家庭小学男生的品德水平低于女生,主要表现在主体性和纪律性上。 离异家庭的概念界定离异家庭作为一种家庭形式早已存在,但离异家庭大量增加,特别是离婚式、未婚式离异家庭大量涌现,则始于上世纪60至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由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离婚高峰促成了大量离婚式离异家庭出现,与此同时,女权运动的兴起及“性解放”思想的鼓吹与蔓延,大量未婚母亲不断涌现,离异家庭数量剧增。离异家庭的出现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离异家庭的概念便逐步被引入。 相比之下,我国对离异家庭的关注起步较晚,对离异家庭的概念也说法不一,大体有:“残缺家庭中的一种类型,是指作为家庭主体的夫妻中缺少一方,这种家庭的特征是存在血缘关系,不存在姻缘关系”;​[5]​“由夫妻一方带领未婚子女的家庭”;​[6]​ 中国关于离异家庭概念中没有对其子女年龄的划定,只是笼统的提出是处于未婚状态,这个年龄就有可能高于我国法定成人标准18岁,甚至包括20、30岁已具有独立生活能力;而西方的年龄划定为未成年(不同国家标准不同,或16岁或18岁)或未独立(正在学习阶段)。

《婚姻家庭大辞典》对离异家庭作了这样定义:“离异家庭指的是由核心家庭因夫妻离异,父亲或母亲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7]​这个概念没有对子女的年龄、其生父母离异后是否再婚进行确定。本文也是选取这个定义来进行对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的,现实生活中由于越来越多的夫妻离异后选择再婚,因而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再婚家庭,所以这一概念显得较为笼统。后来的研究者更多参照刘鸿雁的离异家庭概念对离异家庭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父母因离婚,而其中一方(父亲或母亲)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离异家庭孩子心理特点的表现父母的离婚往往使孩子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同时,孩子还会因自己不健全的家庭担心来自他人的歧视。父母离婚在客观上给孩子心理投下的往往是对自己的怀疑,他会认为如果自己是可爱的,有价值的,父母就不会放弃自己;而现在父母之一离开自己,正说明了自己不好,不可爱,因此有可能把父母离婚的过错归咎到自己身上。更有一些父母,为了减轻自己的责任,让孩子来替他们做出离不离婚的决定。在如此情形下,离婚的单亲家庭给孩子心理投下的往往是一种永远无法释怀的重负,让孩子永远背负着不可饶恕的内疚感和负罪感。自卑的意思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自卑,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 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等其他原因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