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以百期家庭教育微视频的形式

给出解决方案

为广大家长支招建议

提供科学实用的家庭教育指导

针对家庭教育的十大话题

作为家长

您最关心哪些问题?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怎么做_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怎么做_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调研背景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无不对家庭教育、家校共育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今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在协同育人中的各自职责定位及相互协调机制。

北京作为全国首善之区,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先行先试、主动作为。在本次参与调研的百位校长教师所在的学校当中,都不同程度地发挥着学校的独特优势,丰富着家校共育新样态,起着学校在指导家庭教育服务中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本报调研显示,针对前期征集的“家长最关心的100个家庭问题”,百位参与调研的校长教师最为关注的话题基本集中在四大类别,从中体现出家校共育的同频、同向、同行。

家教家风重要性达成共识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感觉这么难教育?”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家长的焦虑,也是家长的无助。对此,参与调研的校长教师当中,有不少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也提到在日常与家长的交流中,确实有不少家长存在这样的困惑。

对此,北京市大峪中学教师王锋有自己的认识。作为北京市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王锋通过和数以千计的学生接触之后发现,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确实不一样了。他分析说,现在的孩子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探究欲,信息技术水平高,发散性思维较强等。他们的身上也带着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生活上依赖父母、个人中心主义、好表现等。“时代在变,孩子在变,家长如果不能及时掌握新的教育手段,恐怕孩子就不会‘买账’。”

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有参与调研的校长教师几乎都达成了共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教和家风,决定了孩子的一生。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一举一动、一言 一行,就是孩子成长的“方向标”和“教科书”。

陈恒华是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的校长。他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复杂的过程,好的家庭教育不只是“爱”的倾注,一定是符合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基本原则的。好家长不是天生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同时,陈恒华也表示:“虽说每个家庭和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但是孩子的成长具有其普遍性规律,家庭教育也有可以遵循的基本原则。比如正面引导、综合施爱、有效激励、期望适度言传身教等。”

北京市特级教师、经开区亦庄一小校长徐辉在调研中也提到,在家庭教育中,伴随孩子成长的同时,父母的思想也要与时俱进,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意识地与孩子一起成长。家长要不断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找到孩子的内心所爱,并供给丰富的资源,持之以恒地加以影响。

亲子陪伴和沟通存在“技能缺口”

“陪伴”是教育的基本形式,尤其是在家庭教育当中,亲子之间的陪伴和沟通尤显重要。但现在的普遍现象是亲子间不知如何做到有效陪伴、顺畅沟通。在本次调研前期搜集的“家长最关心的100个家庭问题”当中,很多家长对亲子陪伴和沟通问题表示关注,比如“孩子爱顶嘴,说啥也不听,不知道该怎么管教”“孩子很逆反总和我对着干该怎么办”“孩子不爱跟家长沟通,回家啥也不说怎么办”……家长在亲子陪伴和共同中的困惑,也正是百位参与调研的校长教师最关切的问题,30%左右参与调研的校长教师选择此类话题。

刘国雄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在谈及家长该怎样跟孩子和谐相处这一问题时,他提到三点:家长要真懂得爱、要全心陪伴、要深度沟通。刘国雄说:“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真正懂得爱的却并不多。比如,很多家长以工作繁忙为由,很少陪伴孩子,造成很多问题,有的是父爱的缺失、有的是隔代教养的溺爱,还有的就可能是手机陪伴、游戏陪伴、损友陪伴了。‘双减’政策之后,学生要回校归家,要回归家庭正常的充满温情的生活,这需要家长克服困难来陪伴孩子,陪着孩子锻炼、劳动、阅读等。”

北京市海淀教科院科研员陆彩霞,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她强调:“有很多家长认为自己很爱孩子,但孩子却感受不到这份爱,甚至觉得父母的爱太沉重受不了。”所以,她建议家长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先弄清楚三个问题:什么是爱?为什么爱?怎么科学地爱孩子?

素养和能力培养备受重视

优秀学生的成长,往往拥有共通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在调研的校长教师所在的学校,他们尝试通过研究一些优秀学生的成长历程,发现其中的规律,开拓家庭教育的思路。通过学校的研究发现,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优秀的核心素质才能造就优秀的人才成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新生代家长对于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相比之前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样的认知,如今的家长更为关注孩子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在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当中,都提到习惯、性格、视野、阅读、兴趣、梦想、思维等词眼。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扭转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近年来,课程的改革建设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关注如何从促进人的素养发展角度遴选并组织知识。在本次调研的百位校长教师中,有超过40%的人选择了与学生素养能力、性格习惯相关的话题。

北京市文汇中学校长杨建、中关村二小校长倪百明等都关注到了孩子自信心培养的问题。杨建表示,自信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学业及事业成功的第一要诀。作为一种性格特征,自信是青少年与现实反复交往、不断进行实践锻炼、强化认知和体验进程中形成的。倪百明则提到:家长、学校、社会要形成“鼓励成长”的氛围,统一认识,协调各自言行,形成教育合力。

近年来,阅读的重要性正得到广泛认同。在本次调研中,有近10位校长教师提到了有关阅读的话题。昌平回龙观中心小学校长高欣蕾在调研中说:在信息化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对孩子思维和心思的干扰因素很多,培养孩子思维的稳定性和专注力非常重要,阅读是很好的培养孩子情绪、思维的稳定性及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丰台区第二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严彩莉也提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她认为,阅读是运用语言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取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它是一种主动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探究的思维过程,是一种学习能力,更是一种学习习惯。

家庭教育新难题亟待破解

在孩子求学读书阶段,孩子的学业问题是家长普遍关注的话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调研中,除了学习和学业问题之外,不少校长、教师也关注到家长在新时代背景下,正在形成的一些家庭教育新问题,比如“电子屏时代,孩子玩手机玩得放不下怎么办?”“隔代养育,老人太宠溺孩子怎么办?”“‘双减’政策之后,幼小衔接还要不要提前学?”“二孩时代,二孩家庭需要哪些家庭教育智慧”等。

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所面临的新挑战、新难点,也成为校长教师关切的重点,并一 一作出了回应解答。比如,针对家长最为关心的手机问题,北京市顺义区光明小学校长裴艳玲提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已经是人们沟通交流、办公学习的好帮手,可以说我们目前很难离开手机。所以简单粗暴地禁止孩子不玩手机是不现实的。既然“堵”不行,就要认真思考如何引导孩子善用手机。

调研中,多位校长教师表示,教育问题非一日之功所能破解,父母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育儿方法,寻找更加科学的育儿之路。北京市京源学校校长白宏宽表示:“世上没有一套现成的教育方法完全适用于每一个孩子,这就需要教育者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不断摸索和调整。作为父母,要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养,包括知识、品德与行为,注重言传身教,此外及时与学校、与教师联系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使之成长为一个健全而温暖的人。”